News published 新聞刊登
2024.01.29
【食聞】首屆「台灣生物多樣性獎」金獎肯定 花蓮縣政府將保育落實在生活中

聯合國第15屆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達成「30X30」的歷史性協議:2030年至少30%退化的陸地、內陸水域、沿海與海洋生態系應被有效復育,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全球須積極面對的新議題。2023年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舉辦第一屆台灣生物多樣性獎,花蓮縣政府獲得非營利事業組金獎,也是唯一獲獎的縣市政府。

「永續就是花蓮的日常。」花蓮縣長徐榛蔚表示,環境永續為縣府的施政核心,為了維護花蓮好山好水的天然環境,縣府扣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融入生物多樣性公約(CBD)精神,並配合花蓮縣國土計畫:不增加現有發展區域,不提高開發密度,堅持符合環境承載限度,維護花蓮這片淨土的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

在促進生物多樣性的工作上,花蓮縣政府與各單位協力合作,於有機農業推廣、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造林撫育輔導推廣、外來入侵種移除、野生動物保育與推廣活動等面向努力實施創新作法,讓保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花蓮縣政府獲得2023年第一屆台灣生物多樣性獎非營利事業組金獎,是唯一獲獎的縣市政府。(圖片來源:花蓮縣政府提供)
 

生態薪水與有機生態村 共同守護生物多樣性

為了保護淺山及平原的農田、濕地等重要生態系,花蓮縣政府於2020年成立全國第一座跨局處的「有機農業促進專案辦公室」,廣納產官學專家擔任諮詢委員,積極推廣有機農業。2021年更進一步推動「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計畫,以水田和水梯田為生態保育棲地,單筆農地面積一分地以上即可申請。只要符合田區終年蓄水,不使用除草劑、毒餌、鳥網,且農產品符合農藥安全檢出等條件,經查核通過每公頃水梯田可獲得棲地維護給付三萬元,水田每公頃兩萬元;若營造更友善生態的棲地環境,每案依成效可再獲得一到四萬元的獎勵給付。

截至2023年底已有288位農友參與,申請面積近261公頃,更在田間觀察到食蛇龜、柴棺龜、環頸雉與食蟹獴等多種保育類動物。2024年實施範圍除了原有的吉安鄉、壽豐鄉、豐濱鄉、卓溪鄉與富里鄉五個鄉鎮外,再新增光復鄉、瑞穗鄉和玉里鎮三個鄉鎮,透過「生態薪水」概念,鼓勵更多農友加入守護生物多樣性的行列。

花蓮縣政府為加入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計畫的農友舉辦友善農地環教課程。(圖片來源:花蓮縣政府提供)


富里鄉是兼顧資源永續利用與生物多樣性的代表性案例,當地在從事有機農業之餘積極盤點生態資源,透過重新利用竹林資源發展傳統斗笠工藝,降低山羌、環頸雉等保育類野生動物侵害農作物的機會,成功找到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方式,使得富里鄉農會於2018年通過申請,成為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IPSI)的一員,是全國第一個加入的地方農會。目前除了富里鄉,光復鄉也發展大豐大富有機生態村,縣府期待有機生態村的模式可以擴及花蓮全縣。

保育花蓮野生動物族群

對於野生動物的保育與推廣,位於壽豐鄉鯉魚潭邊的花蓮縣水產培育所,除了提供食用魚與觀賞魚苗給養殖業者,也肩負台灣原生淡水魚的保種與復育重任,目前保種17種原生魚,並復育蓋斑鬥魚、羅漢魚、青鱂魚,以及瀕危的金門大鱗梅氏鯿和菊池氏細鯽五種原生魚,透過各級學校的校外教學及講習宣導活動,以及與花蓮縣政府、花東縱谷管理處等單位於鯉魚潭等水域舉辦放流活動,在推廣生態保育觀念的同時,增加花蓮淡水水域的生物多樣性。

花蓮縣水產培育所透過各級學校的校外教學及講習宣導活動傳達生態保育觀念。(翁嬿婷攝)


徐榛蔚相信,花蓮縣政府施政的願景,是利用生物多樣性產生的各種益處,公平合理地分配到各個領域,並以可持續性的運作體系,提供全民共享各種生態系統服務,並維持其品質與多樣性。縣府將繼續透過各種教育途徑及宣導活動,將生物多樣性保育理念融入傳遞給民眾,期盼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永續理念,成為普世認同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