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published 新聞刊登
2022.06.10
【戀上保安林】花蓮七星潭:就是離不開林投 社區護林找回滿滿的海味
編按:如果海洋是人類永生的迷戀、累世的歌頌,那麼倚海之濱的保安林,就是最不起眼的秀女,隨時間老朽遺忘、滿是垃圾。然而,從海洋回望陸地,生態健康唇齒相依,世居在此的社區家族,至今也出現起而守護的人們。跟著環境資訊中心一同探索六個保安林(編號2613、2520、1109、1311)及背後故事,對國人來說相對陌生的海岸林、保安林其實都是寶藏、令人著迷留戀的所在。

花蓮七星潭幅員寬闊,月牙彎般的海岸,每當晴朗的好天氣,總吸引數以百計民眾來到此地漫遊。沿著海岸有「綠色長城」之稱的是一連串的海岸林,其中「2613」號保安林,因社區協會認養,細心照顧,居民還會撿拾林投種子復育種苗、種回原地,不讓外來入侵種有機可乘;讓保安林永保安康、持續提供來自各地的遊客遮蔭、遊憩功能。

位於七星潭畔的2613保安林。攝影:廖靜蕙

傳統老屋曾經林投環伺 民宿飯店林立今不復見

「保安林就像社區的保護者。」七星潭社區發展協會位於花蓮縣新城鄉大漢村,東鄰太平洋左岸長長的海岸線旁,理事長游煌明言簡意賅指出這個道理。

近一世紀以前,許多從宜蘭逐魚群而來的漁民遷居到此,依傍著保安林,砍樹蓋起簡單的房子,留下一部分林投當圍籬,既防風又禦寒,就此安身立命。游煌明說,閩南的屋舍一般都是種植竹林當圍籬,但在海邊,有整片防風林任人挑,也許剷除2、30坪的土地就蓋起房子了。

林投是此地主要樹種,傳統聚落就是把房子蓋在林投環繞之中。林投雖滿身是刺,顯得「刺牙牙」、難靠近,卻形成天然的圍籬防範野生動物。

數十年時間,七星潭因美麗壯闊的景觀,成為「風景特定區」,海岸林因光觀遊憩需求,剷除變身華麗的民宿飯店;如今,社區完全看不到林投樹,周邊民宿旅館林立,許多飯店興建中,形成民宿、景點,同時也是工地的奇妙畫面。僅從現存的幾戶老房子,任憑人們想像當年林投圍繞的景象。

七星潭社區因優美的海岸景觀,成為特定風景區,旅館飯店林立。攝影:廖靜蕙

傳統漁村變身觀光勝地 社區產業創新留住「海之味」

半世紀前雞蛋要買,住在七星潭旁的居民,遍地都是海龜蛋,是當地蛋白質來源。只要潮汐對,綠蠵龜就會上岸產卵,走在海灘上還會不小心踩到。以前廣闊的沙灘景觀以及歷史幾乎都遺忘了。

這片海洋及沙灘蘊藏著居民源源不絕的自然資源。沿海黑潮暖流從菲律賓上來,帶來洄游性魚群,到七星潭洄流,傳統漁業以定置漁網居多,輔以部分小膠筏。至今,南北濱、化仁外海仍可見配合定置漁業的船隻,一天約3、4次將漁獲帶上船,再由膠筏轉運;因膠筏缺乏動力,必須由大型機具往上拉,形成定置漁船、膠筏和重型機具的組合。

七星潭傳統產業是以定置漁業,沙灘上常有大型機具等著將膠筏拖上岸。攝影:廖靜蕙

沿海魚種以鰹魚、曼波魚、鮪魚居多;因鰹魚多就成為加工對象,這裡曾多達5、6家柴魚加工廠。曼波魚也是當地重要圖騰。「以前曼波魚曾多到不吃肉,只吃牠的腸子,其他部位直接丟沙灘;現在曼波魚有如寶,吃到連骨頭都吃。」游煌明以此說明傳統漁業的變化。協會近年舉辦牽罟,讓傳統漁業成為體驗經濟的一環,也讓居民回味過去海洋帶來的豐富資源。

隨著沿海漁業資源枯竭,傳統漁業也跟著式微,從6、70部小膠筏,到現在不到5家,沿近海漁業今非昔比。

除了傳統漁業,新城鄉的花生相較於西部動輒上千公頃,雖然規模很小,但品質一點也不落人後。「鳳林9號花生帶殼一斤收40元,這裡是50元。」游煌明以此說明,當地花生品質如此突出,深具發展二級產業的潛力。除了優質花生,當地光榮大理石廠也轉型出品深層水,從680公尺以下的海水抽上來,生產細緻的深層水海鹽,正好讓社區媽媽以傳統方式炒花生,取名「海味花生」。

社區結合當地產業,出品海味花生。攝影:廖靜蕙

種回保安林 當第一道屏障:先復育林投樹

社區照顧保安林是務實的考量。「有了保安林防風擋沙當第一道屏障,讓人感覺安穩妥當。」協會總幹事李定騰說,過去颱風來了門窗不關也沒關係,只是開發使得保安林變小變薄,如何停損保安林,是社區努力的目標。

從南濱、北濱或花蓮市沿著之字形的自行車道,穿過保安林,來到四八高地保安林上方俯看整個七星潭,相當漂亮,是引入遊客的大動脈。雖然興建自行車道時,破壞了保安林,帶入眾多遊客也帶來垃圾,以及來自四處的海漂垃圾;加上極端氣候衝擊、樹種也老化需要林相維護,甚至外來種佔據空間,需移除空出棲地,協會仍希望保安林能恢復較為原始的林相。

「目前遇到的問題是林投老化,又因長得茂密,使得底下的小苗見不到光,自然更新速度緩慢。」游煌明說。

茂密的林投林下,自然更新的小苗缺乏陽光,成長不易。攝影:廖靜蕙

去(2021)年社區和農委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合作,復育林投樹。社區志工與居民們到林投的原生棲地撿種子培育種苗;再找出空隙,先移除外來種,將林投種苗種回原生地。

「我們都笑說,這裡的鳳梨長在樹上,其實就是林投樹。」游煌明解釋,林投果子成熟掉下來後,志工們將果實內的種子挑出來曬乾,再種到土裡,這是在地社區志工自己摸索出來的智慧。等種苗冒出來後,先找適合的空地種、幫它擋風,等它大一點就能種回原棲地了。

社區盤點了海岸林中的裸露之處種植,或是銀合歡移除之後,空出來的棲地。「將林投種回原地很有意義,畢竟對這樣的地景地貌有感情。」去年育苗目標250棵,今年倍增為500棵。

七星潭社區志工到2613保安林採林投種子,育出林投小苗。攝影:廖靜蕙

守護海岸林 野犬、廢棄物持續監測

「2613」海岸林另一個議題是野犬族群數量居高不下,協會除了考慮遊客感受,也擔心影響林中的野生物。協會與愛媽愛爸溝通,並和縣府防疫所合作,捕捉浪犬送收容所,只是捕捉效果不好。沿途一座捕捉籠,是社區商借來捕捉浪犬,絕育之後放回原地。但抓到一兩次之後,就很難再抓到了,誘捕籠只能閒置一旁。

為了減少2613保安林野犬數量,社區商借誘捕籠捕捉野犬絕育,效果仍需評估。攝影:廖靜蕙

七星潭社區雖然就在保安林旁,游煌明觀察居民對於保安林仍然陌生。讓社區居民更認識保安林,是保育的第一步。「對保安林,長期來只要求不丟垃圾、不燒枯枝乾柴,但總不能永遠停留在此,必須考如何復育它,讓它更生生不息。」

社區也參與社區林業計畫,成立巡守隊守護保安林;兩位巡護人員,不定時、加強巡護,即時回報垃圾和林相破壞。今年也將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保安林生態講解,綠蠵龜、螢火蟲、寄居蟹、樹種,都是生態教室的元素;也與當地國小合作淨灘,進入保安林清除海漂垃圾。

游煌明期待透過這類解說導覽活動,將保安林的利用降到最低、維持最好的狀態;對於影響車道的林投,則透過志工適度修剪,避免刮傷遊客。唯有讓社區民眾認識保安林、產生連結,保安林才能發揮它的功能。

七星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游煌明期待2613保安林在社區照顧下,發揮源源不絕的功能,回饋社區最好的防護。攝影:廖靜蕙